李晓梅:完善课堂规划 提高常态课堂质量-九游会登陆

李晓梅:完善课堂规划 提高常态课堂质量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0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为破解常态课堂教学疑难问题,辽宁省从2001年开始,以九项课题为载体,聚焦“促进学生理解的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经过20年实践,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多种策略,并在“双减”背景下,通过在线直播召开“辽宁省小学数学教育高质量实施成果展示会”等多种方式,加大成果推广力度,切实提高常态课堂教学质量。

  组织各类培训,重塑价值理念。为把小学数学教师的价值理念转变到“指向核心素养培育、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打造良好学习文化、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国家颁布“双减”政策后,我们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别组织省内全体小学数学教研员、省小学数学教研核心团队、省小学数学学科工作站成员、省全体小学数学教师培训十余次,使全体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明确数学理解是数学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如果学生实现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常态课堂教学质量必然得以提升,学生作业负担自然就会减轻。

  研制典型案例,优化教学设计。省教研核心团队和学科工作站成员,在已有单元主题教学“种子课”“生长课”和“主题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案例基础上,借鉴《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经验并进行本土化改造,按照促进学生理解的教学设计三个阶段——确定预期结果、选择评估内容、设计教学任务,重新研制出50节“种子课”、100节“生长课”、90个“主题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案例,分别以学术著作、省资源平台发布、召开研讨会、送教支教活动等方式,让广大一线教师学习这种教学设计方法。明确“种子课”要打牢数学学科核心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核心素养基础;“生长课”运用在“种子课”中习得的知识经验,化未知为已知、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引导学生迁移学习,实现真正理解;“主题实践活动”解决真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理解水平提升。指导教师把这种设计方法运用到日常教学设计中,为提高常态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提炼教学范式,规范教学实施。把研制出的200多个教学设计案例,在城乡不同区域的学校实施,分别形成单元主题教学“种子课”“生长课”“主题实践活动”教学范式。形成“创设情境再现经验、引入新课明确问题、自主尝试初识问题、互动交流初步理解、尝试运用深化理解、回顾反思总结提升”的“种子课”六段式教学范式。“生长课”在学生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激活经验引发冲突、明确问题自主探究、彼此倾听全面理解、应用经验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形成联结”重迁移的五段式教学范式。为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重应用的“主题实践活动”三段式范式,即目标为导向、问题为主线的“生活化主题、问题化内容、结构化实施”基本范式。常态课堂教学中,教师遵循基本教学范式,但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进行变式实施,确保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根据理解水平,合理布置作业。“双减”政策颁布后,在学校、年级组统筹下,学生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已不超时,但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布置的仍旧是全班统一性的作业,对一些学生而言是在做无效作业。我们根据课堂观察数据分析,根据学生理解水平布置不同的书面作业,如在课堂观察反馈中处于表面性理解水平的学生,除布置基本的模仿性练习作业外,还布置解决新情境中的简单问题的作业,以促使其至少达到意义性理解水平。对已达到意义性理解水平和概括性理解水平的学生,布置解决新情境中稍复杂问题的作业,以及进行数学阅读或写数学日记等,使其理解水平逐步达到评价性理解水平。这也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一种具体体现。

  目前,省内外2360多个单位应用这项研究成果,包括城乡不同办学水平的区域和学校,课堂教学质量普遍提高,在作业负担不加重的前提下,学业水平明显提升。

网站地图